园风:诚信、友善、合作、高效

【灵动教研】以一知远 以微知明 ——记西岗幼儿园香悦澜山园各教研组会议

浏览数量:34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4-09-30      来源:本站

夏色敛起锋芒,

落入秋的浪漫。

一群人相遇,

携师者的初心,

筑梦育人,

研”以致远。

教研是提升园所内涵、激发教师教育热情、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这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西岗幼儿园香悦澜山园9月教研组会议。

图1.jpg

环创组: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教师户外环境创设的能力,2024923日,西岗幼儿园香悦澜山园环境创设组在组长李静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环境创设教研组会议。 

首先,张卉老师领读书籍《幼儿园探究性环境创设》第六章。

1.本章节强调了探究性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它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2.在探究性环境中,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如师幼关系、材料关系等)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情感发展和认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并针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1.拍几张班级美工区或者园部美劳区的照片,然后观察思考,这个美工区向幼儿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2.你在班级扮演了什么角色?

单靓老师:老师作为研究者要深入了解幼儿,孩子美术作品的解读也是了解幼儿内心的一种方法,画由心生,教师可以通过画了解幼儿。结合当下混龄游戏的开展,美工区从环境上是第一吸引幼儿眼球的区域,重点主题创作形式需体现层次性和趣味性,还要思考作品展现的方式。户外美劳区活动应根据季节、主题、孩子的兴趣开展活动,并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

陶慧娟老师:美工区环境应接纳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和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提供个性化的支持。环境应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和学习。教师应通过正面激励和反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接着,张海军老师分享了幼儿园户外种植园地的环境设计的方案,教师结合方案进行研讨。老师们都给出了各自的想法,强调幼儿与种植地的互动痕迹要体现,重视幼儿的参与性,以及充分利用种植地的原有环境,让种植地的教育意义有所凸显。

陈园长针对方案提出建议:种植过程是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呈现。老师应带领幼儿深入观察种植区,进行持续性的探究活动,并对幼儿探究的过程资料留存。种植区的有效利用,老师应先思考再设计创设方案,并在做中反思,不断完善。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次教研活动为老师们创设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良好氛围,相信在李静组长的带领下,老师们的环境创设会更上一层楼!

材料组:

2024829日中午,老师们在组长李茜老师的组织下召开了开学碰头会议,李老师结合园部新学期教研计划,跟大家讲述了本学期教研工作的内容及安排,并确定了共读书籍《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

2024924日中午,西岗幼儿园香悦澜山园材料组的老师们在组长李茜老师的组织下召开了教研会议。

会议的内容主要围绕教师理论学习分享、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中大混龄区域游戏和小班区域游戏开展出现的问题及后期调整进行研讨。

  1. 《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读书分享

在平信祝老师分享完《混龄日记中的教育启示》第7-9章内容后,组员内的老师围绕着三章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赵萌老师:孩子的发展差异往往大于年龄差异,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干预必须尊重个体能力的差异。在游戏指导中,教师要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来观察和指导孩子,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观察指导幼儿。

王慧老师:在混龄区域的设置中,既有各年龄段相对独立的学习区域,每个年龄区都有层次丰富的、难易程度不同的个性学习环境,又有混龄孩子可自由参与的共性学习环境。

梁亚男老师:读了这几个章节后,我了解到材料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对孩子的选择也会产生影响,比如选择高结构化的材料(玩法是固定而有限的)会有年龄上的差异,而选择低结构化的材料(玩法是多功能的)则没有年龄上的差异,但会出现操作水平上的差异因此我觉得混龄游戏材料的投放需要开放性的操作材料。

接着,针对区域材料的层次性,大家也表达自己的观点。

郝梦萍老师:区域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鲍婉老师:是在同一个区域内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如:小班生活区材料《喂小动物吃饭》——玩法是让幼儿能用勺子把食物喂到小动物嘴巴里。但是对于发展水平更高的孩子可以尝试根据动物嘴巴的形状来进行喂食。

老师们的讨论加深了他们对于材料投放层次性的理解。后续将不断优化层次性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最后,老师们围绕中大混龄区域游戏以及小班现阶段的区域游戏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后续调整展开了研讨。

首先,组内的老师结合游戏情况及开学初教研组共同研讨的新的材料投放表进行了简单的汇报,在汇报中教师提出了自己目前观察到的现象。

王玉老师:由于小班幼儿的专注力弱,幼儿在游戏时常常出现换区的情况。

金伟老师:由于每个班级的区域标识不一致,幼儿看不懂别的班级的区域标识,导致幼儿不知选择哪个区进行游戏。

刘佳佳老师:在混龄区域游戏时,出现换区情况但并没有更换插牌,而是直接进去游戏,游戏结束后很多幼儿也没有把插牌送回原位。幼儿的游戏常规还需要加强,对于游戏环境以及材料仍需要进一步熟悉。

组员们发言结束后,李茜组长对各班级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1. 材料要从丰富走向有层次。除了不同年龄段的层次,同年龄段的孩子也是有个体差异的,要关注材料层次性是否凸显。

  2. 对小班出现频繁换区的孩子,在游戏中我们允许这样的孩子出现,给他们选择的时间、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但不能漠视这样的现象,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很久教师需要反思材料是不是并不能吸引孩子,如何顺应幼儿兴趣做出调整和优化。这与幼儿游戏的专注度持久度有着必然的关系。教师在投放小班的区域材料时要提供种类少、数量多、活动有趣的玩具,来提高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求。

3.对于中大班混龄游戏中幼儿不熟悉区域标识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午餐后散步等时间带领幼儿熟悉其他班级,做好前期的经验铺垫。

图11.jpg

课程审议组:

829日中午,老师们齐聚中四班,大家一起回忆暑期共读收获。随后组长袁老师结合新学期园部教研计划,跟大家一起讲述了本学期教研工作安排,在听取大家的想法之后,确定了新学期读书共读书目:《幼儿园室内外建构游戏指导》。

923日中午,课程审议组的老师们齐聚会议室,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了本月的教研会议。

首先围绕理论学习,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王老师:书中提供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帮助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投放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材料,并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和参与活动。在混龄活动中,幼儿应成为活动的主人,能够自主决定游戏规则、选择伙伴,并在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毛老师:由于年龄差别,我觉得在建构游戏中各年龄段幼儿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有所不同。小班主要是为幼儿提供简单、鲜艳、易拼插的中大型建构材料,能够认识材料,叫出名称,并认识建造材料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学会延长、平铺、围合、垒高,能有兴趣的地运用它们建造物体。

通过对当前章节的阅读与学习,教师们从理论层面对幼儿建构游戏有了更清晰、更科学的了解,也为后续混龄建构活动实践提供了依据。

随后,大家就班级主题开展情况进行了课程审议。

小四班:孩子们通过主题中的各项活动亲身体验、观察、触摸、讨论、绘画等,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适应集体生活。跟孩子熟悉后,教师也经常和孩子聊天交流,虽然有的孩子表达的还不清楚,但是肢体语言很丰富,说明孩子表达的欲望很强烈,教师要尊重并及时回应孩子的想法。
预设主题《我会自己做》:幼儿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情绪日趋稳定,对幼儿园一天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兴趣,也感受到幼儿园的生活与家里的有很多不同。观察中也发现父母以及祖辈对孩子特别的宠爱所以事事都会包办,导致班级大多数的孩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较弱,缺乏独立性等问题。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四班:在第一个主题中,围绕适应新环境、学习交往、学会劳动三个方面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并与同伴建立良好的情感,帮助幼儿提高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为同伴服务的能力,拥有了做中班哥哥姐姐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预设主题《我们都是好朋友》:随着混龄游戏的开展,不同班级孩子之间增加了许多互动,问题也随之而来:怎么和陌生的朋友交往?遇到困难时如何互助或求助?等等。通过朋友的主题鼓励幼儿主动与身边同龄或异龄同伴互动,遵守交往的基本规则,运用合适的交往方法,与同伴友好相处,体验分享、互助、合作的快乐。

大四班:本次《我是大班哥哥姐姐》主题活动中,在熟悉新环境方面,教师精心组织的校园大探险和寻宝游戏;学做班级小主人的实践中,幼儿积极参与班级规则制定,有效培养了自律意识;学习照顾弟弟妹妹的系列活动意义非凡,幼儿们逐渐学会了关爱他人、耐心帮助和责任担当。不过在混龄活动中还是有部分孩子不愿意和弟弟妹妹游戏,教师介入未果后也尊重了孩子的想法,之后决定多关注多引导。
预设主题《小小中国娃》:在开展国庆节活动时,孩子们了解了祖国的伟大,对祖国的地大物博产生了浓厚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预设下个主题。这个主题将沿着“我知道的中国”、“中国大家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三条线索深入展开,从幼儿现有的对中国的认知起步,引导他们深入认识中国的风貌与文化,初步体会中国的独特之处,进而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和对世界的好奇。

课程审议实质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袁老师赞同老师们能够根据各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符合幼儿兴趣的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能够及时反思并调整,聚焦问题,让课程审议更接地气。

图18.jpg

观察组: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日常混龄游戏观察的能力西岗幼儿园香悦澜山园观察教研组教师在武老师的组织下于831日开展了本学期的碰头会,主要对本学期的教研方向进行了重点说明,并引领组内教师对混龄游戏的观察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并以此为教育契机,积极引导幼儿增长知识和获得游戏经验。

929日在武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本月的教研组会议。

会议开始,武老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读书分享

首先由戴老师领读《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书籍的1-3章的内容,戴老师结合读书感悟并通过视频案例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

围绕问题:“教师怎样通过材料投放促进混龄游戏的互动?”老师们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读书感悟并结合问题进行了分享。

蒋老师:材料多样、多变、有趣,满足各年龄段幼儿游戏需求。游戏弹性、多层次,提供不同玩法和辅助器材,满足兴趣和需求,让幼儿有更多选择。教师设多层次目标,用可操作材料支持幼儿,促进模仿、分享和互助。

贾老师:分级投放材料:根据孩子年龄和兴趣,投放适合的游戏材料,如积木、拼图等,创造多样游戏环境;促进互动材料:投放需合作的游戏材料,如大型积木、团队拼图,提升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投放挑战性材料,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发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索欲;多功能性材料:投放多功能材料,让孩子们挖掘潜力,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傅老师:强调材料开放性:选可变、可组合材料,如磁力片、软陶泥,促进孩子合作创作;提供无固定玩法材料,如废旧物品、自然材料,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设置引导性材料:投放需合作完成的材料,如大型拼图、团队游戏道具,培养合作精神和互动能力;放置问题解决材料,如智力玩具、挑战任务材料,促进孩子交流讨论。灵活调整材料:观察孩子游戏情况,注意互动和兴趣点;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材料,保持游戏新鲜感和互动性。

交流研讨

紧接着在武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结合本月在混龄区域游戏观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教研组的老师们结合自己日常混龄区域游戏观察提出了自己对于混龄区域游戏时的困惑与反思,并针对共性的问题我们集思广益梳理出老师们在观察中应该如何进行观察。

以下是我们在研讨过程中罗列出的几个共通的问题。

1.观察混龄区域游戏中我们发现尽管幼儿游戏地点有所变换,但仍然会发现幼儿依然与自己班级中的亲密伙伴一同游戏,沉浸在欢乐之中。

2.大班幼儿更热衷于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如小医院中的医生,而对病人等角色则显得较为冷淡。

3.在区域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潮拥挤的现象,同时,区域牌上夹子的数量与参与游戏的人数不一致,引发了一些小混乱。

针对老师们在观察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陈园长带领着观察组的老师们又从材料投放、教师支持两方面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支持幼儿的游戏,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深度交往。

  1. 幼儿的大小互促方式涵盖了观察、模仿与交流等多种形式,不应局限于单一的交流途径。幼儿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2. 在材料投放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角色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体验,以小医院为例,医生角色因其操作玩具的多样性、扮演内容的丰富性和更强的可玩性,往往能吸引幼儿更多的兴趣,相比之下,病人角色的吸引力可能稍显不足。因此,教师在设计材料和游戏时,应注重提升病人角色的可玩性,以平衡各角色的吸引力。

  3. 鉴于本学期混龄游戏刚刚起步,幼儿在选择区域和夹夹子等方面可能尚不熟悉流程,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时间去适应和探索。同时,教师还需做好日常常规的提醒工作,以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和幼儿的安全。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观察教研组的老师们对混龄区域游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将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思考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环境,让孩子们在混龄区域游戏中快乐成长,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相信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混龄区域游戏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教研没有终点,学习永不止步。

正是由于老师们在教研组的热情参与、无私奉献、真诚交流、积极分享,才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希望教师们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学习中收获,在教研中成长。



2020  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00570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