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4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4-12-31 来源:本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为了让幼儿了解、感受传统文化,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感,大班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探索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创作源泉,开展了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
大一班《我是小小传承人》
活动缘起
在开展“中国娃”主题活动时,古法造纸、脸谱、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幼儿的探索需求,班级决定开展“小小传承人”主题活动。
作为小小传承人,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呢?我们通过调查表和爸爸妈妈帮助,帮助幼儿建立起一定的前期经验。
京剧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孩子们对于京剧有着极大的探究兴趣,为了拓展孩子们对京剧这一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的了解,我们组织了一次绘本活动《中国京剧》。
在一首“戏说脸谱”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感受了独有的京韵唱腔,同时也对京剧脸谱的种类及角色定位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再次的交流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部分集中在戏曲的戏帽、服饰和胡子上。区域时间,大家在美工区用不同材料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专属脸谱和京剧头饰。
在区域游戏时,孩子们还将美工区制作的云肩、生活区制作的头饰带到了表演区,进行戏曲表演。在户外时,孩子们还利用自然物进行了京剧人物拼摆。
水墨画
孩子们根据戏曲绘本创作了水墨画《生、旦、净、丑》,只见一幅幅戏曲人物的水墨画于跃然纸上。
皮影
在主题中,我们根据幼儿制作的游戏计划,推进整个主题的发展。通过统计发现,皮影戏相关的游戏是幼儿最为热衷的活动之一。
于是在班级,孩子们开展了皮影戏的探索活动。幼儿尝试制作自己的皮影小人,还创作了剧本,最后进行皮影戏的表演。
根据对孩子们的兴趣调查表,我们还发现孩子们对造纸、活字印刷、糖画、捏泥人等传统游戏感兴趣,因此,我们也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教师的思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展示的墙饰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不断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使幼儿的心灵受到精神文明的滋养和净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喜爱,进一步培养幼儿成为爱祖国、爱民族、崇尚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人。
 
大二班《我是中国娃》
我的问题——祖国知多少
在“我是中国娃”主题活动开始前,幼儿提出自己关于中国的问题:“中国有什么好吃的?”“中国有什么美景?”“中国有什么好玩的?”“为什么国旗上有星星?”......教师将幼儿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美丽中国、中国美食,中国特色等。在环境中将“我的问题”进行呈现,幼儿可以随时翻阅和回顾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在当下主题中,持同类问题的幼儿组成小组共同合作探索问题。
我的玩法——探索中国特色
孩子们的问题中蕴含着对祖国由衷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文化的探索欲,结合“我的问题”,教师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不同的学习兴趣出发,围绕中国这一主题,在区域游戏的环境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支持幼儿个性化的探索需要。
角色区:丰富多彩的中国美食
孩子们最关心的就是中国美食,在投票、讨论等一系列的准备后,大二班火锅店开业了。火锅作为中国巴渝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团结协作、包容万千、勇于创新、热情似火精神的生动展现。
读写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
读写区划分为听、说、读、写四个子区域,利用园部绘本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故事、中国故事、传统文化绘本等,幼儿为主题相关图书贴上小红花吸引同伴共同阅读。幼儿特别喜欢仓颉造字的故事,在区域中探索古人结绳记事、堆石记事,还使用笔墨纸砚,书写百家姓、甲骨文等,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激发了前书写的兴趣。
小剧场:精妙绝伦的皮影表演
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其造型生动、表演有趣、故事丰富,深得孩子们喜爱。在阅读了《十二生肖》《三打白骨精》等传统故事后,一场有趣的皮影戏剧场拉开了帷幕,孩子们变身为一个个“皮影小匠人”,在亲身体验了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后, 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古彩戏法的神奇之处。
此外幼儿还自主选择用搭积木,画画、记录等方式记录祖国的美景,亲身体验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祖国。
教师的思考:
“我是中国娃”主题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幼儿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认同感,让幼儿从小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及环境的支持,让幼儿在探索、学习和体验中,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代成就,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大五班《小小中国娃》
活动缘起:
幼儿期是幼儿心智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国家意识、民族情感的启蒙阶段。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更是明确提出了“爱祖国”的培养目标。同时,结合班级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我们开展了“小小中国娃”的主题活动。

“我的想法”
主题开展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前期经验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幼儿1:我喜欢毛笔,我也想用毛笔画画
幼儿2:京剧里的发箍好漂亮,我也想做京剧发箍。
幼儿3:我也想像京剧演员一样,在舞台上表演。
幼儿4:我也想画水墨画。
幼儿5:云肩好漂亮啊,我也想做云肩。
有的小朋友在发箍上缠绕扭扭棒,在扭扭棒上捏制造型,装饰珍珠宝石...尝试制作京剧发箍;有的小朋友使用粘土进行云间的捏制,感受云肩的对称美;有的小朋友可以蘸取墨水在宣纸上绘画“风中跳舞的小人”...
“我的讨论”
随着孩子们的操作探究与尝试,孩子们开始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一:怎么画出更漂亮的水墨画呢?
问题二:京剧发箍的款式还有哪些?我想做最特别的发箍。
问题三:京剧表演还需要那些道具、材料?
问题三:怎样展示云肩?
......
基于此,教师利用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支持幼儿去找寻“新思路”,并在班级借助多媒体与孩子们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在交流探究中,幼儿进一步了解到“更丰富的水墨画技法”“京剧发箍的组成和制作过程”“京剧演员的表演道具”等。
教师在班级区域中也增加了相关材料和环境的支持,其中有欣赏类(包括脸谱、云肩的实物图片,少儿国画的欣赏画册,云肩、发箍等的欣赏图片,国画萝卜的实物等),材料类则包括基础类材料(矿泉水瓶、扭扭棒、粘土,水彩笔等)和创意类材料(宽窄不一的发箍、宝石、穗子、白布裁剪的空白云肩等)...
我的作品——小小民俗馆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小朋友们的想法也越发的有创意,一个个的精致手工品出现在班级。
通过参与国风环创,大班幼儿不仅能深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耳濡目染中传承文化基因,还能在动手创作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同时也激发了其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且富有文化底蕴的基础,助力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带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勇敢前行,由衷地展现出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