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4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4-01-04 来源:本站
1月2日上午,西岗幼儿园南师大指导教研核心团队、青秀城幼儿园园长、老师、金地明悦幼儿园教师来到西岗幼儿园天佑路园,参加南师大黄进教授指导的教研活动。本次围绕一个课程故事及两篇观察记录,进行主题课程理念与价值的研讨活动。
上午9点,老师们齐聚多功能厅,首先仙林湖园大二班吴栋老师进行了《你好,树》课程故事分享,接着,经天路园小一班曹静老师分享了一篇观察记录《趣玩建构》,最后,由天佐路园大四班叶凡老师进行了种植区观察记录分享。
结合三位老师的分享,在座教师展开了关于主题课程理念与价值的讨论。关于课程故事《你好,树》,在座教师提出吴老师关注到了生命成长目标,能够看到幼儿的自我成长,能够关注到幼儿园内的资源都是“活教材”,同时建议她关注叶脉、年轮的学习价值,延续认养一棵树活动的开展,并希望她可以关注到每位幼儿的表征记录。
关于观察记录《趣玩建构》,在座教师认为曹老师在活动组织中能结合不同书籍中的理论,融入自己的想法并付诸于实践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能在活动中意识到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差异还原幼儿,让我们看到真儿童,真游戏。建议她对后续的建构活动做持续观察。同时在座教师提出困惑:游戏中教师对材料进行预设,是否影响了幼儿的创造性?提供了角色游戏的材料,幼儿不去建构了怎么办?
关于种植区观察记录,在座教师认为在观察分析这个块面没有必要一定要涉及到所有的领域,可以着重分析活动中重点涉及的领域,教师的支持策略需要更聚焦。对于观察的三个幼儿,可以分开进行个别分析,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陆玲园长:
1.种植区观察中,幼儿在烧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与成功感,也能看到幼儿动作的发展,同时能在烧菜这件事情上找到自信,所以往往换个角度也能看到游戏的价值。
2.教师需要思考游戏在幼儿的成长中意味着什么,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观念将区域名称的划分不那么明确,如建构区的活动不一定只可以玩建构游戏,不同的区域还有多种多样的活动。
3.课程故事中,当幼儿提出多种数树的方法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并进行尝试。
4.在建构游戏的观察中,对教师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分析是否合适提出疑惑,并指出教师在引用类似“天人合一”这类观点前,需要对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并思考引用是否贴切。
陈蕾园长指导:
1.关于种植区观察:大班儿童不再满足假想游戏,教师需关注每个儿童不同的反应,游戏中两名儿童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状态,教师需要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状态,提供不同的材料。观察记录分析中需要减少“大班儿童”这样的描述,而是应该针对具体的儿童进行分析,再去思考此年龄段儿童应具有的特点。
2.关于建构游戏观察:教师需要深层思考儿童自发自主的游戏状态,与教师材料的提供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学会慢慢放手,真正做到让幼儿多学习多思考多探索,自由自主的游戏。
3.关于课程故事:儿童对于数树的表决,不一定用同一种方式,可以支持儿童用多种方式记录。在活动中,教师对于“一片一片”这样的概念没有作说明,如何界定“一片”的大小需要说明,还可以考虑一些让儿童与树叶更亲近的活动。
黄进教授指导:
1.关于课程故事:
(1)本次课程故事是班级主题延伸出的一个小插曲,假如要对“树”做时间周期较长的主题课程时,教师需要对教育目标,环境设置、材料支持上有所考虑。
(2)教师要去考虑主题选择的课程价值、对生活的意义、主题蕴含的价值如何延伸到实际行动当中,因为儿童的感觉比成人更加敏锐,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基于真善美及儿童已有的实际经验思考,去把握课程开展对人类的价值。
(3)对于树的叶脉、年轮以树的四季变化进行探究,都是有幼儿的生长点。教师可以持续对于认养一棵树的探究,可以经常和幼儿聊一聊,看一看,让活动的开展成为班级幼儿参与园所管理的一部分。
2.关于建构游戏观察:
(1)教师在提供辅助材料时,要有一定的思考,因为辅助材料的颜色、结构等都会给予儿童暗示,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但辩证的看,也会成为支架性的支持。而儿童年纪越小越会受辅助材料的影响,所以,摆脱教师的主导、控制,减少规则流程,将材料的限制性转变为支架性,给予儿童想象与创造的余地。在低年龄段游戏中,低结构的材料可以和可选择的材料结合投放,让儿童有更多的选择性,从而超越游戏的限制性。
(2)成人与儿童的经验不同,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可以通过站在儿童的视野再去理解,因为平凡的游戏对儿童来说并不平凡,这可以引发儿童想象创造,构建出更多的游戏情景。儿童的重复游戏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分清楚这样重复的行为是否是有意义的,即使是重复的,也有可能存在语境的不同,那这样的活动也是有意义的。
3.关于种植区观察:
(1)科学的探究一般是为了弄清为什么、是什么,有了这种心理想法就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而在本次案例中,对于大班来说,儿童做饭的活动略显简单,可以更加复杂,并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适当调整为用实物进行游戏,引发儿童想象游戏,丰富幼儿游戏体验,从而超越日常生活。
(2)针对游戏中观察到的幼儿互动行为,尤其是多人协作部分,要突破以往仅对一个儿童形成的案例分析,要尝试对案例中的儿童做全面、长期的观察。
(3)户外游戏区不只有单一功能,不用过于划分,班级在组织活动,尤其是在单独一个区域内开展的活动要尽量实现全纳不同幼儿的需要,丰富游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