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52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1-09-30 来源:本站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我们在教研之路上不疾不徐地前行着。教研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研可使教师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2021年9月29日13:00,西幼天佐路园各教研组的老师们分别召开了教研组会议。
【课程审议组】
幼儿园课程审议是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深入思考、讨论和分析,以便对相关的内容、策略等做作出选择与调整。课程审议是保证幼儿园主题活动科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课程审议的有效性,2021年9月29日中午,在胡冰梅老师的带领下,西岗幼儿园天佐路园课程审议组全体成员们在会议室进行了本学期首次课程审议会议。【图1】
在本次会议开展之前,胡老师对组内的老师进行了关于课程审议教研活动内容需求的调查。在会议中,胡老师将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与组内老师交流,对于老师们在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也进行了分享讨论,根据调查的数据确定了近期组内教研的形式。
其次,老师们就当前开展的主题进行了研讨,积极反思在主题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许老师:在《我是大班哥哥姐姐》的主题中,如何提高幼儿解决同伴之间问题的能力?
毛老师:因为疫情影响孩子上了中班以后家长参与课程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何有效进行家园互动?
王老师:在《我上幼儿园》的主题当中,小班的幼儿如何才能更好的减轻入园焦虑呢?
面对问题,组内的老师们也集思广益,将自己的建议与方法进行了分享交流——
胡老师:大班的幼儿语言发展能力较高,可以将孩子们之间产生的问题利用晨谈等形式,将问题交还给孩子,让孩子进行讨论如何更好的解决所发生的问题。
夏老师:对于小班的入园焦虑的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引导幼儿接纳和信任班级老师和同伴。离园后也可以让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谈谈自己在幼儿园的一些趣事,以及请孩子介绍介绍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
曹老师:在每个主题开展之前可以先将新主题的大概情况发在班级群内让家长提前了解,也可以对新主题制作一个调查问卷,看一看家长们对于主题的开展有什么比较不错的想法,参考家长的意见进行主题的活动与实施。
在会议的最后,胡老师对本学期的各个月教研活动安排和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和老师们分享了本学期理论知识所需要的书籍名称和阅读章节,以及在10月份中“亲自然主题课程下活动方案设计评比”活动的要求与内容。相信老师们在评比中一定可以展示出西幼老师的风采!
通过本次主题课程的审议,让参研老师们对主题审议有了深入的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实际的课程开展中通过关键点更聚焦的去引导幼儿,保证了主题课程科学、有效地实施。
【环创组】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和教育的载体,成为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教育手段,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环境创设的理念和能力,环创组在美工室开始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组会议。
首先由环创组组长魏老师对本学期活动与重点工作做了安排和梳理。
接着环创组的老师们针对目前班级环境创设和自然角创设情况进行了分享,并针对儿童视角下的环境创设,如何调动幼儿的“三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张老师说:环境创设要有刺激物对比,如:动静、深浅、明暗对比,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
华老师说:幼儿对立体的环境更感兴趣,可以将立体环境与平面环境相结合,提高幼儿对环境的关注度,增加触觉感受与艺术效果。
王老师说:在日常观察中了解幼儿对哪种环境最感兴趣,以及幼儿是如何与该环境互动的。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
同时,我们一起探索园部的可利用自然资源,思考自制感官箱活动中一物多形式的创设。为环创组老师们提供更多的灵感,方便更好地开展探索实践活动。
会议最后,组长魏老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我们通过图片的形式对各班级的环境优缺点进行对比认识,对于新教师有了新的思考方向,对于老教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动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我们可利用的环境资源,环境创设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环境,更要懂得环境背后的教育意义,不应为了精美而制作,环境的创造不是教师的艺术创造,应是儿童体验与创造的乐园。
【观察组】
书中自有黄金屋,观察组的老师们在组长张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商讨了共读图书《小小孩都需要的教室》的领读模式,老师们决定通过分章节领读的形式帮助大家渗透理解书中内容。
接下来,老师们将九月撰写的观察记录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同时也针对观察记录撰写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何昕玥老师:观察目的是需要在记录之前进行思考的,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紧密地关注到幼儿的行为变化,而不是固执死板地进行撰写。
孙运祥老师:在观察记录撰写遇到理论支撑上的难点时,可以翻阅《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这样做》这本书,书中分篇章对孩子的行为提供了许多很实用的理论依据,可供老师们借鉴。
汪密老师:对于老师们提出的偶发性事件不易记录的问题,观察便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背好小包,随身带好观察便签,我习惯在来不及的时候用简单的关键字记录,之后利用空闲的时间来细化,这样就可以抓住孩子很多容易遗漏的“闪光点”。
最后,观察组的老师们针对本学期教研组两大活动“亲自然课程下幼儿线下玩沙观察视频评比”以及与环创组联合教研的“奇趣桌”分享活动的开展形式进行了研讨。同时组长张永蕾老师总结到,重视日常教研活动、多分享、多思考、多总结,及时将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向教研组反馈,大家共同探讨解决。相信新的学期观察组在观察的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材料组】
幼儿游戏时很多时候都会运用开放性材料,但是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如何引导幼儿充分与开放性材料互动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深度挖掘和利用各种生活资源和材料已经成了一个共识,因此本次材料投放组会议就围绕开放性材料进行了跟进式教研,旨在引导幼儿广泛使用开放性材料,探索创造、不断发展。
教师先行,学习在前。上学期我们阅读了《开放性材料》这本书,组长在会上根据教研组前期调查问卷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开放性材料为主线梳理关于材料的理论知识,解决老师们的困惑。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游戏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针对如何投放开放性材料,我们从一个小问题展开头脑风暴:
问题:为什么要为孩子提供开放性材料?老师们结合自己带来的材料进行问题研讨。
李竹青老师:没有任何的局限性和指向性,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参与性和探索欲;材料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体现了以幼儿生活为本,激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中自由自主地探索游戏;
朱海燕老师: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幼儿的学习有趣、有意思,有思维的参与、有挑战性。
张卉老师:幼儿通过各种感知觉经验进行探索,提高了他们的感觉认知能力;开放性材料更自然、环保、易收集、易操作,实用性强,循环使用率高。
潘汀之虹老师:孩子们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最容易也最乐于去学习,在丰富的多元感官体验、启发式操作材料中,实现自己的一百种语言。
邢缝丽:幼儿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摆弄或操作、自主改造、自由想象、以物代物,能满足幼儿的游戏欲望,能激发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操作、改变、组合的提升自主游戏行为的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游戏材料。
对开放性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们针对开放性材料如何分类展开了现场研讨绘制分类网络图活动,三个年龄段的老师用不同方式对开放性材料进行分类。
我们通过再次集体研讨,分工整理,最终梳理形成“材料投放组资源库”。
通过此次会议老师们受益匪浅,除了投放“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还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心理环境。即活动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幼儿在这个环境中可以自由玩耍、创作。只有这样,游戏中的开放性材料才能够最大可能地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游戏和学习,最终促进幼儿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发展,而我们的老师会继续努力着,前行着。
一次次的研讨使我们获益匪浅、获益良多。相逢教育道路上从不设捷径,愿我们共同做勤学、善思、笃行之人,直挂云帆,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