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9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1-10-19 来源:本站
“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幼儿为教师因人施教、积极引导提供基础,也是每个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正如《规程》中提到的:“教师必需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的发展状况。”
观察记录是教师解读童心的重要方式,也是助推幼儿游戏、能力发展、主题活动的“催化剂”。老师们要能够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学会观察解读孩子,真正做到读懂游戏,看见儿童。西岗幼儿园天佐路园于10月14日下午13:00在多功能厅对全体教师开展了观察培训活动。
本次活动由观察组组长张永蕾老师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从什么是观察记录?为什么要观察?观察的方式方法,如何有效记录,观察记录中的分析,观察记录之后还可以做什么等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向教师阐述了观察记录幼儿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策略。
张老师首先结合本园老师在观察记录中的现状,就“什么是观察记录”“为什么观察?”等几个问题着手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向教师阐述观察和记录幼儿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策略,并介绍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运用的多种观察方式和记录表格。
接着张老师通过生动精彩的讲解、专业的书籍资料展示、真实详细的活动案例,深入浅出的让教师们懂得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张老师还向老师们介绍了三种观察方法:扫描法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并依次展开介绍、讲解。在观察前我们首先要确定观察的目标,观察中要慢慢聚焦到某个(某几个)幼儿身上,在观察后要及时分析幼儿的行为;在观察中也应时刻注意自己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要保证自己能够有足够的耐心持续观察。
而后,张老师抛出问题“在区域活动中都观察些什么?”,老师按教龄分成三组,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有的思路独特,有的分析精妙,有的因为观点不同而争论不休,有的又为达成了共识而击掌言欢。部分教师代表也与大家分享了在平时观察中的经验及记录方法,引导大家要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幼儿,并通过观察,科学解读与评价幼儿的行为和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汪老师:区域活动时我们要观察各区环境布置是否科学,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潘老师: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幼幼之间的互动情况。
王老师:区域活动时,科学区中我们要着重观察幼儿动手探究、解决问题等能力。
孙老师:观察区域活动时所投放的材料是否有效并具有层次性。
此外张老师还通过典型案例、自身实践,围绕如何有效的观察,观察记录书写的基本发方法进行深入讲解,让老师更好的找准观察的“眼”,掌握记录的“式”,解读幼儿的“行”。张老师还对观察记录的分析解读与反思、教师的回应与反思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地分析讲解;在张老师的深度启发下,教师们对观察与记录有了更系统、更深入、更精准的认识与理解,破解了以往对幼儿观察与记录中的种种困惑。
观察记录之后还可以做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张老师给出来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应该反思教育教学,探寻应对策略,应用于家园沟通,还应作为班级故事与孩子分享。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老师们不仅认真学习了做了笔记,还将其付之于实践。老师们根据视频观察幼儿的游戏主题,游戏情节,游戏角色,游戏中的语言与动作,幼儿的交往与伙伴关系,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问题的解决,持续时间的长短等等做了一份观察记录,用来检验本次学习的成效。
最后,赵园长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总结点评,她提出观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记录是教师解读童心的重要方式,也是助推幼儿游戏、能力发展、主题活动的“催化剂”。老师们要能够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学会观察解读孩子,真正做到读懂游戏,看见儿童。
相信通过本次培训活动,教师们对如何观察幼儿,如何写好一篇有灵魂的观察记录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在在今后的观察之路上一定会思路更清晰,目的更明确,记录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