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93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2-11-18 来源:本站
11月18日上午,南师大黄进教授和她的研究生团队、南京市青秀城幼儿园陈蕾园长以及西岗幼儿园各园部园长、老师们,对经天路园大二班主题课程《你好,南京》主题活动及评价内容进行了研讨活动。
活动伊始,黄教授团队与随行园长们、老师们分别观摩了班级环境和区域活动,随后在陆园长的组织安排下,共同听取了经天路园大二班主题活动《你好,南京》汇报。
汇报中,大二班叶老师从“主题来源与前期调查问卷”、“主题名称”、“主题开展目标”、“主题开展现状”等几个方面对本次班本主题活动进行了整体分享。主题开展的初期,班级老师结合问卷调查,客观地分析、梳理了孩子们的回答,并共同确立了主题名称《你好,南京》。主题开展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探秘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品尝制作了南京特色美食,解决了调查中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困惑。最后叶老师从幼儿、家长、教师的角度分享了本主题的收获与反思,紧接着大二班李老师进行了主题课程评价分享及师幼、幼幼关系评价分享。
整个活动,老师们认真聆听,深入思考,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悟。大家肯定了班级老师在主题中对孩子的关注,面对孩子们的问题,能够及时给予回应,并对“在做家乡主题时,是否需要上升到对家乡的归属感”这个问题提出了困惑。
根据汇报情况,结合老师们的问题,陆园长、青秀城陈蕾园长和黄教授分别就大家的研讨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指导:
陆玲园长: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归属感”这样的话题研究是有必要的,我们园很多孩子来自外地,他们对于家乡和所居住城市的概念是较为模糊的。
在主题中,或许我们可以继续结合孩子们的反馈予以升华,如“我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做些什么?”等类似的话题继续与幼儿进行探讨。
陈蕾园长:
1.在主题中,老师考虑到了每个家庭,诠释了什么叫作有准备的老师。对于线索三中“未来的南京”,大部分孩子没有太多的经验,其实我们可以挖掘孩子们的问题,在认识南京的过程中,集合幼儿表征的“南京印象”和“南京再印象”的绘画作品,可以鼓励孩子们制作小书,制作成小书放在阅读区,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们的不断巩固他们的经验,加深对南京的认识。
2.还可以更好地挖掘家长资源,将家长作为新南京人的情感投入进来,鼓励家长把自己对南京的感受,以视频的形式或其他方式进行分享,在第三个线索中可以做小型的展览、云参观等,将对南京的感情、记录表述出来。
黄进教授:
生活就是课程的来源。家乡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它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对于它的概念我们不必太纠结,对于南京的认识也不是孤立的,也可以讨论幼儿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可以讨论其他的城市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本次主题活动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个文化概念,这就需要我们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判断力,把握文化价值。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要去求索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与反应,在充沛的情感上让孩子做丰富体验。
3.在主题活动开展中会有很多的内容,如何筛选来自教师的价值判断。本次主题活动开展要更多地关注幼儿问题,从幼儿的角度讨论:“你认为南京是好城市吗?如何改变呢?如何为南京出力,让它变得更好?”等等这类问题进行延伸,从幼儿的问题中找到生长点,继而更深刻地意识到我是南京人,我希望南京会更好。
4.关于用糯米胶问题,糯米胶是否一定要用于建构,我们应该思考今后孩子们在遇到积木容易倒的问题上该怎么做。建议糯米胶可以作为科学实验,探索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5.在主题评价表中,佐证材料部分需要用轶事记录来证明,轶事记录需要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内容。
专家引领,学研并进,老师们会继续努力、不断反思;加强实践研讨,不断总结经验,一直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