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83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2-09-28 来源:本站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金秋十月悄然将至,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园各教研组活动也如期进行。

环创组
2022年9月27日中午,在周星宇老师的带领下,环创组的老师们围坐在多功能教室,开始了本次的教研活动。
首先,组员们围绕对“班级主题下环境创设的困惑”进行了研讨。
李晓老师:“班级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处于一种“硬性课程”,在主题墙的创设中,怎样能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周星宇老师:“孩子最感兴趣的还是他自身参与的事物,教师要适当地放手,将主场还给孩子,因此在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中,让孩子多参与进来,只有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才能引发孩子自我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求知欲,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困惑和需求,这不仅是一场言语的交流,更是一场经验的碰击,在交流中学习、思考、积累、进步。
接着,我们开始了本次理论学习《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在王青青老师的领读下,我们共同学习这两章。
学习过程
学习笔记
王青青老师:“本次共读共有两章的内容,分别是第六章倾听区和第七章书写区。学前儿童需要发展读写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听说是尤为重要的。书中提到:要使儿童学会有目的地倾听,教师首先一定要做到有目的地倾听,倾听习惯的培养应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渗透。”
周天天老师:“语言读写区可以尽可能的吸引孩子,激发孩子对该区域的积极性,大班可以多开设几个相对的‘静’区,要考虑到不同孩子不同阶段的需求。”
通过本次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将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实践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对环境创设的了解。在今后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将始终基于儿童视角、聚焦儿童需要,创设真正适合儿童的环境。
观察组
观为看、察为思,观察是教师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学习视频观察记录的撰写方法和观察要点,西幼经天路园在王萍老师组织下,于2022年9月26日中午在会议室开展了主题为“聚焦观察智慧,立足研讨共提升”的观察教研学习。
首先活动前期大三班老师拍摄了幼儿在科学区及角色区的视频,针对幼儿在科学区及角色区内容进行观察。老师们抽签分组进行研讨,组员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对幼儿行为进行解说。
李艳老师:“在本次科学视频中视频中观察两名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柯凤梅老师:“在本次角色游戏中幼儿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意识,能够遵守游戏规则,知道自己的角色职责,游戏中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同时也感知到了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最后大家进行了相互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接着组长指出:在撰写观察记录时目标一定要贯穿始终。学习了游戏观察要点及发展提示。除了观察儿童行为还可以观察游戏空间、游戏材料、游戏时间、游戏主题、游戏角色、游戏情节等。
紧接着在怎样科学评价儿童中,组长指出:我们教师不仅可以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要点进行分析;而且可以结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教育理论、游戏理论、幼儿成长背景、幼儿的课程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最后在柯凤梅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察组教师一起共读《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第一章、第二章的重点内容,明晰了什么是图示和图式理论的“九种声音” 。
只有观察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相信老师们能以此活动为契机,在工作中不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更好地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材料组
为了更好的发挥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价值,激发幼儿角色游戏的兴趣,材料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于2022年9月27日中午1点开展了《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为主题的教研培训。
首先组长向大家解释了角色游戏的概念以及特点,强调了角色游戏是创造性的想像活动,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不同年龄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大不相同。
其次组长针对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容易出现”材料要越多越好、越像越好”的误区,和老师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找出相应的原因和对策。
接着组长请老师们思考“如何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材料?”老师们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节发展的需要两方面探讨。组长建议多提供未成形玩具,品种也要多样化,要鼓励幼儿多选用替代玩具和半成品制作玩具,并举例说明大班可以提供白色的毛线和彩色的吸管段来让幼儿创作鸭血粉丝投放在小吃店等方法来增进游戏的开展。
再接着组长和老师们分享了“如何使所投放的玩具材料恰如其分?”组长说:“可以设计一些记录表。用简单的符号或文字记录游戏的真实情况。也可以设‘百宝箱’,将一些不是经常用到的材料或替代物收集,供幼儿选择性的使用,这样既能保证游戏的需要,又能保持游戏角的整洁。”
随后组长播放一段视频,让我们学会如何唤醒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地表达生活经验,做到敏感地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投放材料。
然后我们进行了书籍《开放性材料1》的学习,老师们沉浸式阅读,对材料的投放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最后组长总结说:“游戏材料是开展角色游戏的物质支柱,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对某个方面的主题感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收集相关的材料。”
通过此次会议的讨论和分享,老师们了解到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应根据不同年龄、游戏情节等因素来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的游戏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换或增添,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促使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能自由、自主、愉悦、创造。
课程审议组
9月27日,课程审议组成员在组长胡飞翔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本学期第二次课程组会议。
首先,胡老师布置共读任务,希望大家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当月的领读老师能够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大家理清阅读思路,提炼章节重点,并结合班级实际主题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感想。
然后,各班级针对目前开展的主题进行了分享
冯老师从主题背景、主题线索、主题开展情况、主题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了主题一《我是大班哥哥姐姐》的分享,在这个主题下冯老师开展了小小值日生、小记者、班级日记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信心,对于各种事情喜欢参与、创作,能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班级老师能与他们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学习,既是活动的观察者、记录者,也是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通过不断地提供材料,变化空间,倾听幼儿、关注幼儿,使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但是冯老师也提出了反思:幼儿表征是幼儿表达自己思考和想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幼儿表征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幼儿对自己表征的内容表达比较简单,如何丰富大班幼儿表征方式和表达。
陶老师从《大班哥哥姐姐》这一主题中的线索一:熟悉新环境,线索二:我是班级小主人,线索三:学习照顾弟弟妹妹,展开了详细的分享,并在这一主题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到:幼儿对自己是大班小朋友非常自豪,通过三周的时间,孩子们适应了新的环境,他们自己动手,从构思、设计到操作,积极地参与了班级环境及活动区的布置,每一步都认真无比,他们把班级变成了自己的家,真正的成为了集体的主人。作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他们学习了关心、帮助弟弟妹妹,在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有初步的自我成长感和自豪感。陶老师针对本次主题也提出了困惑:如何以多种形式在班级呈现主题内容?
朱老师从班级的主题一《我上中班啦》进行了分享,并在主题实施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幼儿体验到了长大了的幸福感,老师也初步了解到了幼儿在经过一个暑假后自身的变化情况,以及学会的新本领。针对幼儿的实际需求开展了:我的新班级、我是班级小主人、我的本领大等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为自己升中班而感到快乐和自豪。朱老师最后也提出了主题实施后的困惑:对于值日生的分工应该怎样进行安排。
教师们认真倾听思考,并记录着,在分享结束后胡老师带领大家对其中的困惑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反馈 ,并肯定了大家的积极发言,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活动中将理论结合实践并运用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教研中,砥砺前行。
最后胡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进行了本次的共读活动《种萝卜》,老师们也总结出了自己的观点,朱老师认为:在“种萝卜”的过程中,孩子们亲手种植、亲自养护,教师在其中高度关注和充分支持,让幼儿大胆尝试,孩子们对萝卜到达餐桌之前所经历的整个过程的充分参与和感受,让最后的“食物收获感”也充满了意义,幼儿体验到收获的快乐。王老师认为:虽然小班的孩子还小,处于刚刚接触集体生活的一个阶段,老师还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进行了种植萝卜的活动。以我自己刚带过小班的经验来讲,本次课程活动的难点在于老师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让缺乏社会经验的孩子们进行新经验的有效学习,种植活动的整个阶段对于成人来讲是手到擒来,不需要思考的,但是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陌生的,每一步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通过本次教研会议,老师们会以研讨为起点,以实践为基础,在努力反思和学习中,为构建更适宜的课程,为提升幼儿更好的经验而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