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5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4-06-04 来源:本站
有一种探讨,是全力以赴的碰撞.有一种同行,是携手与共的成长.每一次教研都是一场美好的开始。为了提高我园教师教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西岗幼儿园天佐路园于2024年5月31日下午13:00组织开展了各教研组会议。
环创组
《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中指出:“环境创设体现开放性,允许幼儿参与布置,满足其不同需求。”根据本月我们在美工室改造中遇到的作品更迭问题进行本次教研组会议,从实际问题出发,逐一分析解决。
对于美工室作品更换的问题上,本组教师各抒己见。生发出根据作品呈现方式或者风格进行相应的更迭。在美工区作品的呈现方式中,教师们探索出可以根据每月主题进行小组合作的美术创作方式。
紧接着,根据上次观摩活动的反馈,各班级教师继续进行班级美工区的改造情况进行了分享。
李老师:我们班将扎染和水墨画相结合进行改造。我们使用了各种颜色的染料,让孩子们的创意在布料上绽放。
王老师:美工区调整了布局和隔断,将各个功能区合理分开,同时增加自然材料拼摆的角落,让幼儿能利用它们进行创作。
魏老师进行相应的总结:通过我们的一次教研活动,老师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很明显得提升,现在老师们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活动中问题出发进行思考与实践。但对于活动的过程的记录老师还需要提高意识。
通过本次会议,老师们积极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有效提升教师对环境创设的理念认识,要成为幼儿学习与成长过程的记录者,课程实施效果的见证者。将我们的教研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材料组
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小艺术家,有着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如何让这份潜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材料的投放与策略。材料投放教研组于2024年5月31日中午,在王思敏老师的带领下在多功能室开展教研组会议。
在单一材料中探索技能,在组合材料中拓展功能,在游戏情境中凸显趣味,在互动体验中发挥创意。本次会议中老师们结合幼儿本年龄特点、活动兴趣及材料的不同玩法进行趣玩材料分享。
汪老师:本班幼儿对拼插类的益智材料,以及积木拼搭类的游戏材料比较感兴趣,基于小班幼儿的发展阶段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建构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积木块,积木弯板,长条板等,孩子们也根据自身需要搜集了许多纸杯以及生活中的卷纸筒丰富了自己的游戏材料,大家迁移自己的已有经验搭建了火车和火车轨道,城堡,长江大桥等。
闻老师:通过分享本班的低结构材料幼儿自主游戏,指出低结构材料不是静态单一存在的,我们不仅要保证同类材料投放的多样性,还观察幼儿是否能自发创造或主导的多种玩法,从而引发多元学习,满足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让幼儿“学中玩、玩中学”的作用。
夏老师:分享了班级的低结构材料,通过材料的一物多玩,幼儿能够用最简易的材料进行艺术表征、表述表达,在操作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在游戏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王老师:分享了中四班小朋友亚克力彩砖的玩法探索,小朋友们从科学、数学、益智等方面多种形式的探索了亚克力彩砖的乐趣——加减运算、光影拓印、彩砖华容道等。幼儿操作材料对儿童来讲就是学习,幼儿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实现着教育的价值,它不仅是对已有经验的再创造、新经验的习得,也是通向自发、自主、自觉的阶梯。
邢老师:材料作为儿童与游戏的中介和桥梁,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低结构材料更是幼儿园自主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探索学习的有效形式。低结构材料对幼儿来说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其教育目标是比较隐蔽的,材料简单、玩法也多变。
王思敏老师结合皮亚杰模式概念的六个阶段,剖析了幼儿模式的能力建构发展轨迹,从如何支持儿童的模式学习进行举例讲解,鼓励老师关注材料投放细节。
本次活动进一步加推了教师们对游戏材料的理解,只要教师细致观察、适宜支持,引导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独立思考,乐在其中、尽情享受游戏的美好,我们一定会透过小小的材料,走进儿童内心深处的大世界。
观察组
为深入贯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切实推动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师观察、分析、解读、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和水平。2024年5月31日中午,观察组全体老师在组长张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本次的教研组会议。
首先,教师们结合撰写的观察记录进行分享和研讨。
张老师:教师在记录时,有时会出现为记录而记录的现象,即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导致记录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深度。
何老师: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较少运用图表、照片等多样化的记录工具,使得记录内容缺乏直观性和生动性。
接着,结合教师分享的日常观察视频及照片,张老师结合书籍《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又意义的童年》针对性的提出了两个问题:
在日常游戏中,观察师幼、幼幼是如何“对话”的?结合自身研讨。
为帮助幼儿达到幼儿达到游戏的最佳状态,教师可以做哪些准备?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的经验生长?
张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的方式,促使幼儿参与游戏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组织这个游戏呢?”
王老师: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肯定幼儿的表现和努力,鼓励他们继续参与。例如“你做得很棒!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束老师:教师在与幼儿“对话”时,通常会采用一种温和、鼓励的语气。他们会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愿,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反馈。
徐老师:在游戏展开之前,教师要借助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其他课程内容等帮助他们形成必要的经验,并将发展目标无痕地渗透到游戏材料、与游戏环境中,以产生更多幼儿感兴趣的话题。
最后,赵园长结合教师研讨内容进行了总结:教研立足实际,坚持“以问启思,以学促长”,掌握正确地观察方法,更准确地识别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效回应,助推幼儿的发展。
《指南》提出,观察幼儿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缘由,采用适宜方法回应幼儿,支持幼儿学习,成为我们专业素质很重要的条件。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的老师对于实施比较迷茫。因此,通过本次的教研活动,不仅让教师们对角色游戏中的观察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理论结合实践,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游戏中观察与评价的重要性。
课程审议组
为进一步提升主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2024年5月31日中午,课程审议组组长胡冰梅老师组织全组老师在会议室开展了本次教研组会议。
首先,各班级教师对当前主题推进情况进行了分享交流。
姚老师:在主题开展中,孩子们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游戏,了解了水的特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观察了水的变化,对水的认知更加深入。幼儿在水中嬉戏,享受水带来的快乐,也学会了珍惜水资源。
张老师:在《虫虫,虫虫飞》主题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虫虫相关的互动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扮演虫虫角色,体验虫虫的生活,增进了对虫的了解。也在观察虫、制作虫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胡老师:在本主题中,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想要探究的自然现象,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们一起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验、观察记录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寻找信息、如何分析信息,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接着,各班老师对主题下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交流分享。
华老师:孩子们在沙水区,利用管道拼接引水;在汇灵湾中尝试开动小船;下雨天对雨水的收集、在水坑踩水观察水花溅起的样子;在奇妙世界中里尝试用树叶吹泡泡。
潘老师: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在草地、树木、山坡等地方寻找各种昆虫,如蝴蝶、蜜蜂、蚂蚁、蚯蚓等。让幼儿们亲自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活动习性,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最后,老师们对《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中物质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关键经验进行了学习交流。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的探究并不是要让幼儿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而是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积累关于科学的丰富经验,启发幼儿探索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其规律性。(
课程审议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打破思路桎梏、主动思考创新的学习过程,我们将带着对课程的新思考一路前行,尊重儿童、跟随课程,用心做教学、用心做教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教研方向,获得了理念及行动上的诸多有益经验,相信老师们会在教研活动中“学”有所获,“研”而有得,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更好地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