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63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2-12-12 来源:本站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为教师提供相互探讨的机会,我园各个教研组组织开展了教研活动。
观察教研组: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支持指导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提升老师学习故事撰写能力,更有效地将《指南》精神贯彻到教育实践中,2022年11月30日,观察组老师们围绕着“相信儿童”为主题开展了教研活动。
在研讨开始之前,武老师请老师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相信儿童”,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对此老师们进行了讨论。
刘老师:“相信儿童就是解放儿童,让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
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
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儿童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相信儿童,放手让儿童去试错,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发展。”
蒋老师:“传统教育的目标是‘我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儿童的目标是‘儿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给予儿童尝试、摸索、试错的过程,让孩子不间断的自我引导,从中吸取体验、经验甚至教训,从而发展儿童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武老师肯定了老师们的想法,接下来老师们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展开了研讨交流:
研讨一:自己在日常观察中有没有忽视的幼儿?
在各位老师分享了自己对“相信儿童”的见解后,武老师请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围绕着“日常观察中有没有忽视的儿童,用什么办法可以关注到这些幼儿”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
戴老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般会对能力较强或规则意识较弱的孩子关注较多。对于处于“中间层”的孩子关注较少。处于“中间层”的孩子在表达自己意愿,展示自己方面可能主动性较弱,这也是老师容易“忽视”他们的最主要的因素。”
毛老师:“我觉得容易被忽视的孩子是存在的,有一次我们在户外进行跳竹竿游戏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说:“唉,跳竹竿一点都不好玩,下次我再也不玩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今天一直在敲竹竿,我根本就没有跳过。所以在日常工作当中,老师需要格外的去关注这一类的幼儿,培养幼儿强大的自信心。”
研讨二:我们平时关注到的幼儿都有什么样的表现?
房老师:“我观察到两种不同表现的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游戏或者区域。专注力较好的幼儿,往往更有耐心,做事从头到尾,而且抗挫折能力比较强,遇到困难一般不容易放弃,积极想办法解决。”
王老师:“我发现这类儿童往往有以下特点:
活泼开朗 喜欢与老师分享一些事情,并且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能歌善舞,善于表现自己的。
贴心的 乐于帮助老师和帮助同伴的,例如,班级一名幼儿主动帮助别的小朋友戴口罩。”
研讨三:如何积极看待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表现?
解老师:“积极看待幼儿行为,要调整好我们教师的心态,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多过高,接受每个幼儿不同的个性和行为表现。重点关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积累,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周老师:“孩子们犹如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特点,在活动和游戏中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不同的情况,并且适时的给予回应或帮助。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相信能够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幸福的种子,每颗种子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这次的分享交流,帮助老师们形成了更加正确的儿童观。通过此次学习教研,老师们能从更专业的视角观察儿童、解读儿童,从而更加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相信儿童,进而支持儿童 !
课程建设组:
2022年11月30日下午一点,西岗幼儿园香悦澜山园课程建设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在组长袁老师的带领下围绕《幼儿园地图》这个项目前的准备工作展开了研讨。老师们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想法。
金老师就班级目前准备开展的活动做了简单介绍:前段时间,幼儿参观了小学,他们对校园里的地图特别感兴趣,回来后他们也想画一张幼儿园的地图,《幼儿园地图》这个项目对于幼儿来说是否有价值意义?我们可以为幼儿做些什么?
陈老师:地图在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在小区、动物园以及各种景点都会看见,地图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所以我认为绘制幼儿园地图这个活动是可以开展的。
袁老师也建议大家对《幼儿园地图》这个项目前的准备工作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提一提想法或者问题。
邱老师:在开展前可以让幼儿找找身边的地图,也可以让孩子去骑小车逛一逛幼儿园,以地图为线索,进行寻宝游戏。
魏老师:地图工程量很大,孩子的认知水平也不一样,可以引导孩子们分组分工进行,共同合作完成。
洪老师:小朋友经常会说起无人机,也可以借助家长资源,请家长拍摄一下幼儿园的全景,更了解全面的幼儿园。
陈老师:首先需要引导孩子们认识地图,了解地图的作用,学会如何看地图,再进行实地勘察、测量,最后按比例绘制地图。
杨老师:前期可以带幼儿去楼下看一看大致的布局图,然后先从绘制班级图开始,由局部到整体。
姜老师:我们绘制幼儿园地图还要考虑立体的还是平面的。
金老师:感谢大家的建议,我会带孩子丰富经验,与孩子多讨论,了解他们的想法,后期活动进行中遇到问题还希望大家多群策群力。
最后,袁老师总结到:任何活动开始都是基于幼儿一定经验基础上的,教师需先摸清孩子的前期经验,做好调查,再有的放矢地去行动。同时强调我们在向孩子传授经验时,教师也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做足准备,给予孩子最好的支持。
此次的研讨活动,让老师们感受颇深。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了解幼儿新产生的兴趣点,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更进与调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使幼儿获得新的学习经验与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教师、幼儿的共同成长。
材料投放组:
环境创设组:
主题墙是常见的配合课程的环境创设方式,以往的主题墙都是源自教师的创意设计,是教师的教学逻辑和审美判断,缺少儿童的全方位参与,老师们通过理论学习改变了教育理念选择了相信儿童尝试让儿童参与。环境创设组于2022年11月30日就如何让儿童参与儿童海报的创设中,教师如何放手,如何相信儿童展开了一个沙龙研讨会。
【环节一】开篇
李静组长对环境创设组近一年的儿童海报创设过程进行总结。
李静组长:通过对王海英教授的“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的学习,教师转变思想,在大家的共同研讨下,我们已将主题墙向儿童海报转变,给了幼儿更多的参与并相信幼儿,同时现在的儿童海报式主题墙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互动性也更强了,真正做到儿童为本的环境创设。
【环节二】研讨话题——如何让儿童参与到儿童海报的创设中?
以前主题墙的来源以及优缺点
单老师:从幼儿生活经验和所聊话题入手,更多的是依据现主题资源,幼儿比较熟悉,但是忽略了幼儿的兴趣点,没有创新性,幼儿的积极性不高。
陶老师:来源于教材或者周围的资源,是预设活动和线索,方便老师选择活动内容,但是墙面是固有的模式,不能吸引幼儿进行互动,主题墙只是活动实施的简单平面呈现。
儿童参与主题墙创设的好处是什么?
陈老师:让固定的主题墙变得生动有趣,对老师而言,解放了双手,更容易关注到孩子的兴趣、经验及想法;对幼儿而言,激发了幼儿的奇思妙想,让幼儿有话说、想说、敢说。
傅老师:增加了幼儿与墙面的互动,让墙面活了起来,老师从一个动手者变为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
话题二:以儿童为本位的主题海报创设前教师如何做?幼儿做什么?
石老师:教师把主动权给幼儿,做一个支持者,回归幼儿主场,他们可以分组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借助图画、符号等表征方式,发现“哇”时刻,实现被动的教师到主动的幼儿。
徐老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问题进行探索,多观察幼儿,从幼儿视角出发,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幼儿可通过分享、操作、聊天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兴趣以及探索方向。
话题三:儿童本位的主题海报通常包含哪几个部分?如何入手让儿童参与?
儿童本位的主题海报通常包括儿童的问题、儿童的探索、儿童的策略。
鲍老师:教师是收集工作的执行者,而海报呈现的内容是幼儿创意、决策、设计的,活动中的实施过程始终围绕幼儿的话题开展,幼儿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让幼儿有事可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价值,最重要的是相信幼儿。
话题四:我们如何看待、评价儿童创设好的海报?
张老师:幼儿发展的层次不同,不能以美丑、好坏来评价,只要他们在创设过程中获得了自豪感和成就感,那这个海报式的主题墙就是成功的。还可以根据幼儿的探索进展情况进行留白空间,以满足幼儿的延伸探索。
缪老师:在幼儿创设的海报中可以看到幼儿的经验以及能力提升的方方面面,通过海报及时追踪幼儿的问题,记录他们的经验,支持他们的探索,以增加幼儿与墙面的互动,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环节三】研讨总结
李静组长:对每位老师对儿童海报式主题墙的认识以及思想转变感到开心,大家能够在日常的主题墙创设中结合理论进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总之,我们要相信幼儿、尊重幼儿,他们是具备创设主题海报的能力的,让他们建立主人翁的意识去创设主题海报,让幼儿成为主题海报创设的主导者,从而真正体现主题海报的教育价值。
聆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幼儿的语言表达、融入幼儿的内心世界,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放手儿童,相信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