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风:诚信、友善、合作、高效

【灵动教研】看见儿童,找到课程——记东片研训活动暨东片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推进活动

浏览数量:144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1-04-19      来源:本站

      桃花夭夭,渌水盈盈,春风摇曳,芳菲不尽。为了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让教师进一步了解游戏对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了解幼儿的需求,改变观念,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2021412日,西岗幼儿园天佑路园迎来了一场久违的栖霞区东片线下研训活动,张海艳老师、东片中心组老师、课程审议组及各园业务骨干齐聚多功能室,进行关于课程活动的分享与讨论。本次活动由杨园长主持,共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jpg

一、分享环节

首先,是潘苏南老师分享大班课程活动《好玩的线》。在潘老师分享中,潘老师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做、玩中学。同时在编织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将自己做的手链、围巾等,送给身边的亲人、伙伴,拉近了亲子、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体会到了交往的乐趣。在课程中,老师跟随孩子的脚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作为一线老师我们需要“看得见儿童,找的到课程”,从关注幼儿的视角出发,做一个孩子背后有智慧的老师。

接下来,是陈丹蕾老师分享中班课程活动《咦?南瓜》。在主题课程“咦?南瓜”中,陈老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幼儿去观察,多种方式让幼儿感知周围的环境和大自然,在主题开展中老师没有过多的去干预幼儿,而是通过观察不断的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支持幼儿去探索,体验探究过程,发展班级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这个主题中,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孩子们的经验得到不断的提升。

然后,杨欢老师为我们带来讲座《园本课程故事分享活动中的行与思》。对一线老师来说,这个故事带来的思考大过于惊喜,看到了生活和教育的联系,看到了课程背后老师的思考和理念,看到了园本教研梳理课程发展和促进教师成长的手段。在分享过程中教师抓住的这些契机,都可能成为儿童生长点,也可能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点。在灵动理念下,班级主题课程开展强调幼儿在前,通过课程故事分享,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6.jpg

二、研讨环节

分享结束后,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按对活动分享内容的兴趣分组。针对两个问题“结合今天三个分享的活动,你有哪些问题或想法?你觉得在整理课程故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进行研讨和分享。

线”组代表老师:在整理课程故事中,我们无法及时用影响捕捉到幼儿的瞬间行为,我们可以在争得幼儿同意的情况下,与幼儿一起情景还原,在分享中让老师们了解具体情况、发现实际问题。并且课程故事中的分析需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撑,教师也需要多多关注学习途径和学习的书籍,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南瓜”组代表老师:在生成性主题预设活动时,发现自己预设的目标与幼儿兴趣偏离,教师是否应该引导幼儿回到原有兴趣点上。并且在写课程故事时文字内容应该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行与思”组代表老师:1.教师需要把写课程故事和自己专业发展建立起关系。2.有开展课程故事的想法,但没有方法:教师要理清思路,详略得当。3.课程故事是源于生成性的活动,在开展课程故事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完成观察记录等手头资料。其实我们在开展课程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成有意义的观察记录。

9.jpg

三、总结环节

最后,张海艳老师对于本次教研活动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第一,明确课程故事的表达方式,即开展课程活动之后,写或梳理课程故事,是指向结果的事件。课程故事的价值取决于老师的自我认知,对于教师本身和幼儿的个人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收获。第二,我们研究的是主题活动,或者说叫课程活动,而非研究课程故事,课程故事是老师在日常工作中生成性主题活动的梳理和分享。第三,分享活动中教师分享内容面向的集体幼儿,并未出现某一幼儿连续性的成长、发展情况及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体现,我们看到的是抽象的儿童,而非具体的儿童。课程故事是一种回顾、反思、成长和分享,我们应该将个别幼儿的观察与课程活动结合,可以通过规划好的便签观察墙,真正体现幼儿成长和发展变化轨迹。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理清了对课程故事书写的思路,必须先开展好生成性课程活动,再回顾梳理课程故事,最重要的反思课程故事的主体部分,做好课程评价。成长是一条岁月的长河,需要我们每个人一点一滴去感悟,感受成长的喜悦,聆听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16.jpg

2020  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00570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