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743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4-06-04 来源:本站
夏之美,在于希望与灵动;教之美,在于专研与提升;携一缕夏日骄阳;赴一场研修之旅;追一程心灵之交;行一段智慧共享。
教研是促进幼儿园教育内涵发展和提升幼儿园教育品质的重要平台与途径,也是提升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一次教研,都是思维逐渐深化的旅程;每一次交流,都是知识与智慧的交汇融合;与儿童保持同频共振,互相陪伴共享欢乐时光,与儿童携手共进,共同成长。
课程审议组
2024年5月29日,课程审议组的老师们在会议室进行了线上教研会议。
首先,课程审议组的老师们进行了近期主题审议。
金老师:中五班正在进行《车轮滚滚》主题,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接触了更多的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各种车子的种类、外形、功用以及与车相关的各种交通标志等,都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在这个主题中我们从幼儿身边熟悉的车开始,引导幼儿感知和发现不同车的特征与功用,运用各种方式表征车,发现车和我们生活的联系,并尝试在操作中进一步探索车的秘密。
洪老师:小四班最近开展了《我有六个宝》的主题课程,对于这些感官朋友,小班的孩子们有怎样的认知呢?知道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小手和小脚是自己的好朋友,也能清晰地表达感官最基本的本领。从幼儿的己有经验和成长需要着手:进一步去认识每一个感官朋友;在丰富且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孩子所有的感官,去感知、聆听、理解、探索和创造。
庄老师:小五班最近也开展《我有六个宝》的主题课程,通过有趣的故事或互动游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身体、了解这六个器官的基本功能,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组织一系列感官体验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六个宝的作用,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运用六个宝进行创意表达,能够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六个宝的认识和理解。
平老师:大五班开展的是《要上小学啦》,从幼儿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于上小学是期待向往的,但是他们的讨论中也包含着担忧、偏见和误解,主要体现在对小学学习生活的未知和与新同伴、老师的交往问题。基于《参观小学》的前期经验,我们开展一些活动,让幼儿体验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如一分钟有多长,课间十分钟,背上小书包,我心目中的小学等。
然后,老师们对共读书籍《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第四章的进行了学习分享,并一起讨论了混龄体育游戏的开展近况。
贾老师:在户外运动时的自我服务中,在各种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参与活动环节设计或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需要选择活动内容、方法、伙伴。对于小班的孩子,主要让他们收拾单个器械,并以游戏的口吻让孩子“将玩具送回家”,“寻找丢失的宝物”,等等。中大班的幼儿对玩具材料很感兴趣,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师可引导孩子采取分组或轮流的方式进行活动,满足孩子整理材料的愿望,又保证了活动的安全。
杨老师:我们班级和小班大班都混龄户外游戏过,在游戏中发现与大班在搭建活动中时,幼儿更多的是模仿搭建技巧和方法,在与小班游戏的时候更加提升幼儿的责任意识。在户外混龄锻炼时,我发现有许多幼儿比较喜欢与较为熟悉幼儿一起游戏。书中164页提到混龄区域活动,我认为区域游戏也是很好的混龄游戏的方式和途径,增进幼儿之间的亲密度。
陈老师:户外混龄区域活动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混龄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认知的发展,由于双方幼儿的年龄差距较小,认知冲突往往发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这种冲突就能够促进互动双方认知的发展。
最后,袁老师对上月本组混龄体育游戏评比情况进行了简要反馈,重点提到活动目标和游戏方法的问题,提醒老师们在之后的混龄游戏中加以改进,保证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材料组
混龄游戏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不同年龄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及学习品质的发展。为更有效的开展幼儿混龄游戏,为混龄游戏提供更加适宜、有层次性的材料,提高教师在混龄游戏中的指导行为。材料组全体教师在王佳节老师的组织下召开了教研组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共读书目分享与近期混龄游戏开展情况反馈两个部分组成。
首先,老师们分享交流了《混龄教育中的教育启示》第一章的心得体会。
王玉老师:书中幼儿家庭关系明显,与我们不同,我们需要有前期经验的积累。
程晓韵老师:混龄游戏中幼儿的责任意识明确,在班级与班级混龄时,除了年龄不同,同样年龄段幼儿性格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除了从年龄方面来划分老大老二老三,还应考虑其他方面。
刘佳佳老师:书中的班级是将不同年龄放在一个班日常生活都在一起,这是他们的熟悉度更高。
徐杨吾一老师:老师可采用跑班的形式,老师定期互换班级,这样可以增进幼儿和幼儿以及幼儿和老师之间的熟悉度。
王佳节老师:可以尝试小组结对,让小朋友们之间的熟悉起来,从而以大带小,以小促大。
王慧老师:混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参与游戏游戏中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并且可以起到榜样作用。
张文轩老师:我们需要关注混龄的孩子两两结对,他们适不适合在一起呢?他们结对的对象是不是能够引发他们有益的异龄互动?应加大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熟悉,以及教师对所有幼儿的了解,不同班级老师之间的要及时交流交流。
接下来,老师们对近期开展混龄游戏的情况进行了交流。
徐杨吾一老师:先尝试部分幼儿之间的混龄游戏,开展小组化游戏,由点到面,再扩大混龄人数和范围,激发其他幼儿混龄游戏的欲望。
程晓韵老师:我们班有几个小朋友在混龄游戏中比较局促,或者说不太愿意进行混龄游戏,但他们只是不太愿意去用语言表达,现在需要思考不同性格特征的幼儿在混龄游戏中的情况。
最后,陈园长进行了总结:混龄游戏的设计应符合幼儿发展需求,两个班级可以结合各自主题课程开展的需要,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因此前期两个班级教师的深入沟通和准备就尤为重要。此外还要注意投放的材料是否能诱发幼儿的互动和合作。混龄游戏中不仅要做到以大带小,还应做到以小促大。教师需要留心观察,找到异龄互动的最近发展区,让大年龄段和小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中都能获得发展。
观察组
2024年5月30日中午观察组的全体教师在武晓春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本次的教研会议。
会议初始,武老师带领本组教师回顾了本次的评比活动并进行了反馈,同时对观察记录的撰写,档案袋幼儿表征作品的整理收纳,文稿的撰写等进行了规范性学习。
接着,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内容及案例分享了近期自己对《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活动—幼儿体育活动新探索》书中第三章进行了读书分享:
1.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游戏中,由于幼儿都是穿插到各个活动中,在不同活动区里游戏,活动区间孩子的流动量也较大,活动区的老师对不是本班的个別幼儿的个体差异难以察觉。例如:个别幼儿儿的情绪老师难以关注到,就算你关注到了,孩子对你不熟悉,加上还要负 责本区活动的指导,安抚孩子的情绪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孩子的情绪不好,对活动的参与度就不强,就会直接能响到孩子活动的效果。
2.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而材料是引导幼儿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设计投放一些情境性、趣味性强的游戏材料,以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当幼儿头趣不高时,随时增加游戏情景,不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达到锻炼的目的。
对于本次户外混龄游戏个案追踪后续观察进行了交流,已经在进行的个案观察,后期怎么再去观察,观察目标的递进,幼幼互动,师幼互动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分析。
武老师:刚开始观察混龄游戏时教师们一直很困惑,不知道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通过我们学着去解读幼儿行为,剖析原因。教师们通过反思找到了混龄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继而有了思维的碰撞,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解决的办法。教师们的思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能开始站在幼儿的角度想问题,找到适合幼儿的既简单又可行的方法。
会议最后,武老师也布置了六月份的观察重点,提醒教师要注重日常观察过程中高质量照片等资料的收集。
环创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创设教研组于5月30 日中午13:00进行了本月的教研组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围绕读书分享和班级表征墙环境创设的交流与分享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大家共同学习了《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第三章,结合教师的实际经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石芳芳老师: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过程中,教师适时地介入与指导十分必要。但是不同于集体活动教学,在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应以幼儿的自主参与为主,做好隐性指导,加强观察分析,及时介入干预,提供支持帮助,让幼儿进一步融入游戏氛围,并在游戏中实现自我发展。
陶慧娟老师: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自主游戏,能够增加幼儿的运动锻炼,提升幼儿互动沟通的能力,激发其自主探究潜能,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
接着在李静老师的带领下,教师们通过照片分享了近期班级的主题墙创设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陈影星老师:表征墙创设注重幼儿多种形式的表征,在《小身体大奥秘》表征墙创设中,结合幼儿六一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报告,让幼儿愿意去说,并计划健康饮食等,并通过纸条记录语言,让墙面成为幼儿愿意去说、愿意去做的墙面。当然幼儿的表征不局限于语言文字、绘画作品,还有各种符号、视频记录等。
最后,李静老师进行总结:
1. 以儿童自身为叙事主角, 用孩子们的图像、绘画、符号、音频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他们对主题活动的认识。表征墙是儿童个人、小组或集体在主题活动中的学习轨述,体现着儿童的认知特点、同伴关系、学习品质、表征风格和情感曲线, 是儿童珍惜和呵护的学习成果。
2. 表征墙一般以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为明线, 以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为暗线,重点呈现幼儿的经验变化和反思,既是幼儿记录自己的精彩瞬间,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每次教研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每次碰撞都有一份新的收获,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老师们的一次成长和提高。通过一系列开放性、互动性的研讨活动,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定能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