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30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3-11-06 来源:本站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引领幼儿感知、了解、热爱传统文化,促进归属感的发展。2023年10月31日上午,在栖霞区美术组组长赵欣、副组长王曼妮的带领下,栖霞区美术教研组全体教师齐聚南京市西岗幼儿园天佑路园开展本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主要围绕“博物馆传统文化在美术活动中的渗透”展开研讨学习,将传统文化与幼儿美育相融合,引导幼儿感受传统之美,体验传统之韵。
现场观摩 思学并行
《百变瓦当》张荣老师:“置身屋檐下,抬头见瓦当”,由八卦洲幼儿园张荣老师执教的活动《百变瓦当》将千姿百态的瓦当形态展示在了孩子们的眼前,初始,生动的表情状态使孩子们置身在瓦当的百变趣味中,生动的试听欣赏《瓦当的一天》更是将瓦当人面纹夸张、变形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除了视频中夸张的人面纹,张老师将瓦当带到了现场,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亲身操作透过古朴复杂的瓦当纹路来感知“六朝博物馆”“奇妙瓦当”建筑的巧夺天工。
《神秘的恐龙化石》赵宁老师:仙林实验幼儿园赵宁老师执教的活动《神秘的恐龙化石》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奇妙的“恐龙化石”之旅,通过恐龙化石的图片将恐龙的多方部位清晰细致的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调动孩子们已知经验的同时简明扼要的提炼出恐龙化石的的重要组成结构,多样的材料也不断激发着孩子们创作兴趣。昏暗的展台上,孩子们通过一幅幅形态各异的超轻粘土制作而成的恐龙化石作品仿佛将我们带到了“恐龙博物馆”的展览现场。
《青铜器(版画)》王媛媛老师:西岗幼儿园天佑路园王媛媛老师执教的活动《青铜器(版画)》从博物馆“青铜器展”的视频中让小朋友了解到中国的青铜器不仅造型独特、种类繁多,并以“青铜纹样”为重点,了解了青铜器纹样的特色与共通之处,感受青铜器纹样重复,对称之美,在纹样中体味古人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以及生活的美好期盼与祝福。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巧妙的将青铜器与幼儿感兴趣的版画相结合,将两个优秀传统工艺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孩子们再通过雕刻,刷色,拓印,既留下带有自己特殊印记的青铜纹样,又在操作做感受版画拓印的乐趣,在实践中体会传统工艺的魅力。
教研赋新能 研思共成长
三节活动结束后由今天执教的三位老师分别围绕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中的收获与反思等内容进行了说课。
接下来教研组成员分组后,分别围绕以下三个话题展开研讨活动。
通过结合博物馆文化以及问题的研讨,梳理总结如下:
1.三节活动中选取的传统文化主题从博物馆文化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均能带给人有美的感受。三节活动结合博物馆文化分别体现了古代建筑之美、生命之美、青铜器与版画结合的传统艺术之美。
2.博物馆可通过利用传统文化中“陶俑”、“剪纸”、“皮影戏”利用黏土、粘贴、表演等形式以及通过现代技术(动画、对话)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3.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和博物馆中的种族文化(印第安人)、民族文化(苗族头饰、服饰)、布艺(丝绸、云锦)以及青铜器、青花瓷等元素相融合去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4.活动中教师轻和的教态及语言充分体现了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教师能充分尊重幼儿,注重幼儿的自主表达和创造。活动最后作品以博物馆和展的形式呈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激发了幼儿完成作品的成就感,也能让幼儿在自主表达与创造中充分感受与欣赏到美。同时老师也对三节活动提出了相关优化的建议:
1.活动中教师可前置提问方式,进行有效和开放的提问,要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权从而迁移出幼儿的新经验。
2.欣赏的图片可更加立体化同时提供多样的辅助工具满足幼儿的需要。
3.活动结束后对于幼儿情感的经验可以进行升华。
传承文化,以美育人
国画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瑰宝,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的艺术水平与艺术修养,在区一实幼尧辰园胡珂嘉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国画体验式学习。
通过胡老师讲解、示范了水墨画的常用方法技巧,并对水墨画的画法进行简单介绍,用笔:中锋、侧锋、逆锋;用墨:焦、浓、重、淡、清。老师们对水墨画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们深入学习了丰富的理论后,迫不及待地进行了国画的现场创作,在浓浓的艺术氛围感染和熏陶下,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想,充分发掘自己的艺术潜能。
毛笔、墨碟、宣纸、墨汁……
古人云:“运墨而五色具”,看似平平无奇的墨汁,在水的混合下呈现出深浅的千变万化。教师在实践中,感受独属于国画的魅力!
最后由副组长王曼妮老师结合博物馆文化对本次三节活动进行总结,对老师们在活动中运用了欣赏、观察、模仿的不同方式引导孩子了解博物馆文化中的资源,拉近了孩子与博物馆文化的距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活动最后呈现的方式能唤醒孩子对美的表达与体验。
王曼妮老师在如何引导幼儿树立博物意识从而感知传统文化给予了教师如下策略:
1.结合虞永平教授《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书中:所谓博物意识就是需要教师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有积极探究的意识。作为教师要帮助幼儿树立这样的博物意识,提供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让幼儿感知和操作。
2.作为教师要关注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将传统文化艺术与幼儿生活链接、与课程巧妙融合。
3.作为教师,应当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探索与兴趣,在活动的主动构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生活及成长中。
经典在传承 文明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很多是通过美术为载体进行传递与展现的。我们不只是为了模仿而模仿,作为教师首先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寓意进行认知与了解,在基于幼儿的经验、兴趣以及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尝试融合和创新,以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深刻认识到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童心,才能将文化传承下去,才能继续散发其特有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