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43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2-12-09 来源:本站
在幼儿的世界里,我们努力成为一名追随者,追着幼儿的目光,追着幼儿的喜爱,追着幼儿探索的脚步,和幼儿一起创造着、成长着、体验着......
在《纲要》中提出:幼儿园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经过上一次大班幼儿的“考古之旅”,成功开启了“宝中宝”的游戏模式。为了提高教师在考古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材料投放方面的适宜性和层次性,2022年12月7日上午材料组的老师们来到考古室,聚焦小班幼儿,开启新一次的“寻宝之旅”!
活动开始前,张老师围绕班级幼儿前期的游戏情况提出了一些困惑:
1.材料的提供是否适宜,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究竟可以获得哪些发展?
2.小班幼儿还可以开展哪些考古游戏,又如何支持小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持续探究?
接着,孩子们穿上小小探险家的装备,带上工具,进入神秘的寻宝探险之旅。
“哇!你们快看我发现了一条恐龙的腿!”
“好多彩色的宝石呀!”
兴奋又惊奇的声音在考古室响起,
寻宝小队、拓印小组有序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考古活动结束之后,张老师组织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在活动中挖掘到的宝藏、拓印出的恐龙骨架和在活动中的趣事,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寻到的宝藏和发现记录在寻宝单上。
活动结束后,张老师先对班级今天的活动进行了反思: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能够自由组合分队,游戏积极性较高。在用彩泥复原制作化石的过程中,部分幼儿能够细致呈现恐龙骨架的基本形态,而寻宝队幼儿可以将找到的宝藏进行串珠展示,提升幼儿的成就感。但是本次活动的游戏形式比较单一,这是后期我还需要思考的地方。
接下来,老师们围绕活动前的问题展开讨论:
王乐老师:本次材料的提供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比如说在粘土上进行拓印恐龙骨架、脚印,孩子们可以自主拓印。通过老师的及时记录,帮助孩子捕捉自己的发现。
李蒙老师:通过观摩张老师的考古室活动,发现提供的材料是适合小班幼儿发展的。幼儿在寻宝的过程中有挖、铲、刷等大肌肉的锻炼,也有恐龙骨架修复等小肌肉精细动作的锻炼,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又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陆匠钰老师:对于小班幼儿,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个性发展和专注度。教师除了要给予适时的指导,也需不断提升自己对考古知识的专业储备。
陈燕老师:持续探究最需要的是兴趣,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游戏的观察,通过观察孩子的不同游戏行为,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并不断地予以支持,以此促进他们深入的持续探究。
最后,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李老师进行了小结:本次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材料基本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认知经验的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和表现力的发展。针对幼儿很感兴趣的恐龙主题,后期可以投放一些完整的恐龙骨架或恐龙拼插类材料,提升幼儿对考古活动的认知。
研讨是科学经验和智慧的碰撞,相信老师们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皆能研有所得,聚焦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材料。
把材料还给幼儿,把空间还给幼儿,追随他们探索的脚步,与幼儿共同成长,创造一个趣味童年!
环创组:
让儿童对话环境
——环创组园内公共区域教研活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公共区域作为幼儿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有利于幼儿积极探索世界,充实和提炼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环境创设,充分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发挥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2022年12月6日,环创组的老师齐聚会议室开启了一段“探索之旅”。
经过前期的环境调整后,老师们加强了对幼儿与公共区域环境互动的观察,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进行了记录。
游戏精彩瞬间
丰富多元的游戏环境和材料,在孩子们眼中充满了“魔力”,他们不由自主地触碰、观察、讨论,并不时的向老师分享他们的发现。
“哇!有个小灯泡呢!这个会亮!是这样亮的。”
“就这样组成了花,我喜欢花。”
“这里有树叶,看,上面有洞!”
“我认识这个,我家的开关就是这样的!”
“哇!好大的火山!还有地球。”
随后,老师们结合各自观察到的幼儿游戏情况进行了分享交流:
袁老师:
我观察到孩子们对这些工具类的物品很感兴趣,有的孩子仅“摸开关”这个动作就已经做了很多次,它既能有触感,还能有听觉。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生活中是有一定经验的,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左老师:
游戏中能够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比如在玩灯的时候,孩子们会自发的去触碰,也会探究更多的玩法,但是也发现材料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在后期我们需要进行调整,促进幼儿的深度探究。
有的环境创设中科学小实验比较多,利用了挂篮摆放,里面的材料比较容易拿取,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会有一些垃圾被随手放在里面,需要及时清理,班级的老师也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引导。
韩老师:
小朋友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我们提供的一些环境和材料上的支持还是比较适合的,孩子们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和探索,促进了他们经验的提升。
最后,江老师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
在今天大家的分享和研讨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能自由、自主的与环境积极互动。由此可见,一个有启发性、有探究性的环境是能够充分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后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真正让环境“说话”,让环境“育人”。
此次教研活动,引发了老师们对公共区域环境创设的进一步思考,启示了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挖掘教育资源本身的深层意义,力求实现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于润物细无声中促进幼儿发展。
教研花开,馨香满怀。
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每次碰撞都会有一份新的收获。
让我们关注儿童,
以儿童的视角继续审视我们的环境创设,
尽情点亮儿童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