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3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发布时间: 2023-04-21 来源:本站
春天总是让人充满期待。走在路上,被枝头的嫩绿点亮心情;绕过街角,被一簇繁花治愈,空气中都满是轻盈欢快的气息。在这美好的四月里,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西岗幼儿园仙林湖园各教研组陆续开展活动,组织教师历一场关于教研的修行。

课程审议组
课程源于生活,且连绵不断,针对小五班《春天来了》这一主题,课程审议组于2023年4月11日开展了主题末期研讨。
组长蔡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研讨内容进行介绍后,小五班沈老师将《春天来了》主题活动开展情况与大家进行了交流。本主题中,教师紧跟幼儿的脚步,根据他们的兴趣及需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元的活动,让其在实践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巧妙结合年级组《昆虫总动员》活动以及园部的春游活动,让家长们共同参与到主题活动当中。
随后,老师们分为两组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针对沈老师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三个疑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老师们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及本班的主题开展情况,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组教师代表——白老师:针对沈老师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如何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促进幼儿深度学习这一困惑,我们需注重多倾听幼儿的想法、观察幼儿的行为,从幼儿的身心特征出发,对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学习需求不断地深度挖掘。如沈老师发现幼儿对春天的昆虫感兴趣时,可以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引导幼儿探索,提供与昆虫相关的绘本,通过日常的引导,促进幼儿的深度探究。
二组教师代表——黄老师:针对“如何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感受到幸福”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若是日复一日照本宣科地开展活动,就得不到成就感,甚至会产生倦怠感。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学习之心,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去发现其中的研究价值,从而体验到其所带来的乐趣及幸福感。正如沈老师在《春天来了》主题课程实施中开展的春游活动,教师追随幼儿、相信幼儿、支持幼儿,和幼儿一起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样既丰富了课程活动,又丰富了师幼的情感体验,大大提升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幸福感。
最后,蔡玮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小五班老师在活动中聚焦幼儿已有经验,活动策略丰富,并关注到活动的延伸。同时表示课程的推进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每位教师都要始终保持行进的步伐,在课程实施中,要看见儿童,发现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课程无处不在,我们与幼儿并肩同行。
考“古”探秘,“研”无止境——材料投放组考古室教研活动(三)
皮亚杰提出:学习是幼儿与环境材料或人互动的过程,学习是幼儿自主建构、完善图式的过程。
经过前期的“寻宝之旅”,考古室的神秘依然深深吸引着老师和小朋友们。恐龙为什么消失了?它们曾经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023年4月12日上午,材料组的老师们来到考古室,聚焦中班幼儿,再续考古前缘,开启了又一场互动式探秘之旅。
游戏开始前,小朋友们进行了自主分组,朱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活动室的新增材料。
游戏进行时:
恐龙化石大发现
提上小桶,穿上胶鞋,进入沙池寻找恐龙化石啦!
百宝书里寻恐龙
小朋友们拼接好了恐龙,快来百宝书里了解恐龙的故事吧!
恐龙问题大闯关
师幼组队答题,轻松愉悦的氛围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活动结束后,朱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班级幼儿兴趣,本次考古游戏有挖掘队、科研骨架队、拼图队,同时通过层层闯关增进了解恐龙知识的趣味性。但是在骨架科研小队中,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方面,还可以再投放一些多样性的材料给幼儿观察。
随后,老师们围绕本次观摩活动进行了讨论并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建议。
汤老师:本次朱老师组织的活动非常有创意,迷宫游戏环节让小朋友们对不同恐龙的生长环境、特征有进一步的认知。在对骨架的探索环节,教师可提供卷尺、小刷子等工具让幼儿去了解骨架。
李老师:整个活动很有趣味性,幼儿有明确的任务意识。后期还可以提供关于恐龙的绘本,便于幼儿在挖掘、拼图完成后进行下一阶段的拓展与探究。
张老师:老师提供的材料丰富且具有层次性,能够支持幼儿游戏。在考古挖掘组可以提供纸笔,供有需要的幼儿自主设计寻宝图,提升成就感。
最后,吴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在活动中应坚持儿童本位,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考古”游戏的层次性。在历史文化的纬度思考“宝藏”对幼儿的意义,提供适宜的材料,鼓励幼儿进行想象、表征和分享,让思维发生丰富的关联,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思则通,悟则达,行则至。本次教研活动,启发了教师们对考古室活动的进一步思考,让大家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动中进步,取长补短、开拓思路。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探索之旅……

聚焦科学观察,共探环创之力——环创组、观察组科学区联合教研活动(二)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家
给一个空间
提供丰富的资源
他们就可以探索出无限的可能性
为了进一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优化科学区环境创设,引导教师把握科学区幼儿探究力的核心价值,支持幼儿在科学游戏中自由自主的学习、探究与发展。2023年4月19日上午,西幼仙林湖园环创组联合观察组开展了第二次科学区教研活动,“十四五”市级规划课题《指向幼儿自主探究的科学区活动实践研究》的核心组成员均参加了本次活动。大家相聚在大二班,观摩张老师组织开展的科学区游戏活动。
区域观摩 浸润童心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的确,从幼儿自身的发展来说,探索本身比直接获取科学知识更为重要。
“种子走迷宫”、“显微镜下的秘密”、“人体模型”、“比比谁重”等材料深受幼儿喜爱,大二班科学区的环境和材料投放基于幼儿的活动兴趣,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去满足幼儿的需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教师们观察着科学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以及幼儿的游戏情况。
观摩结束后,张老师引导幼儿对今天的科学区游戏进行了总结和提升。
交流分享 汇聚智力
活动结束后,在邓园长的带领下,老师们相聚会议室,进行研讨。
首先,张老师对班级开展的科学区活动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接着教师分为三组,围绕:1.聚焦指南,观察幼儿在科学区的自主探究活动情况,在活动中习得了哪些新经验?2.你观察到该班级的科学区环境创设对幼儿产生了哪些影响?3.你认为科学区的环境还可以怎样调整和改善,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现场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研讨。
在研讨中,大家集思广益,涌现出许多“金点子”,也对今早观摩的要点进行了梳理。
最后,各组教师代表分享观点。
专业引领 助推成长
环创组组长何老师: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价值不止于“环境”本身,更在于隐藏在幼儿园环境背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思考。一方面,老师可以借助观察、对话、倾听、移情体验等方式。另一方面,儿童亦可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如今天,大二班幼儿自主产生的表征,在合作交流之间大胆地猜想,这种表达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意向、想法、思考方式的自然显现,希望老师们在科学区也可以多鼓励幼儿,自主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记录他们的表征。
观察组组长王老师: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要用善于发现问题的视角及时捕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享交流”中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通过多种方法的分享,引导幼儿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
邓园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指导性建议:首先,教师在创设科学区的时候要先内化科学核心经验,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创设科学区游戏环境。其次,基于幼儿活动的状态,教师需要动态调整区域游戏及材料,以此发展幼儿的经验。最后,在教研活动中,让我们的观察是到场的、分享交流是有效的、教师的支持是到位的,这样才能推动幼儿游戏向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在研讨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每一次的研讨交流都会给我们带来收获。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对于科学区环境创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观察幼儿的行为有了更科学的认知。让我们一起追随儿童的脚步,让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每一次教研活动,都闪烁着老师们智慧的光芒;每一次分享交流都记录着老师们观念与行动的蜕变。
春和景明,微风不噪,春日的阳光暖至心间。撷一束春光,途经的每段教研之路都将鸟语花香……